臨海,“鼓樂聲聲千舟去”的開漁盛景述說著這座古城千百年來的海洋捕撈文化,而以“對蝦”為引領,加速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則掀開了這座新市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篇章。
11月1日,全國白對蝦產業發展大會在浙江省臨海市召開。中國漁業協會會長趙興武、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桂建芳、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巡視員樓曉云、中國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林毅、臺州市港航口岸和漁業管理局局長張宇等領導和嘉賓出席會議,臨海市市委副書記、市長王丹發表致辭,副市長、浙江頭門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徐明堂主持會議。
“臨海對蝦”作為此次大會的“主角”,受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漁業協會和水產技術推廣專家、學者、業者的高度關注。
臨海對蝦歷史悠久,初修于1210年的《嘉定赤城志》就有對蝦的記載。上世紀90年代初,臨海就在全國率先進行海淡水池塘白對蝦養殖,并逐漸成為當地主導養殖品種。2007年,臨海市首創白對蝦“分級多茬養殖技術”和“傘式溫棚養殖技術”,構建多藻型傘式溫棚白對蝦健康養殖模式,實施國內先進的高位池傘式溫棚“常年多茬養殖”和“高密度常年分級養殖”,臨海對蝦畝均產量大幅提升。2011年,建立省級白對蝦精品園。2012年,開始推廣白對蝦全程標準化養殖,實施水產養殖尾水生態化治理,并在2015年建成省級白對蝦主導產業示范區。目前,單茬白對蝦畝均產量可達3000公斤,成為全國規模化、集約化、設施化養殖的現代設施漁業樣板。其中,浙江宏野海產品有限公司已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白對蝦設施化養殖基地。
同時,臨海市集中力量進行育苗技術攻關,在浙江省率先突破優質白對蝦繁育的技術瓶頸,實現白對蝦從苗種到養殖的有效銜接,完善育繁推一體化體系,現年苗種生產能力達10億尾,實現了苗種供應來源的本地化。
臨海是海洋大市,當地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在此基礎上,臨海市從苗種、養殖模式、飼料投喂到配套管理等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管控,促進“臨海對蝦“品質不斷優化。目前,已連續九次獲國家、省農業博覽會金獎。去年,在第二屆中國國際現代漁業暨漁業科技博覽會上,臨海對蝦還被冠以“國”字號頭銜,授予了臨海“中國白對蝦之鄉”的榮譽稱號。
被同時授予的還有另一個“國”字號品牌——中國水庫胖頭魚之鄉。水庫胖頭魚,是臨海另一大主導養殖品種。臨海,山水資源豐厚,轄區內共有水庫89座,水庫庫容3.935億立方米。21世紀初,臨海市積極發展“漁業潔水保水全生態養魚模式”,以牛頭山、溪口等大中型水庫為試點,人工投放花鰱、白鰱等濾食性魚種,實現“以水養魚、以魚凈水”的生態良性循環。目前,臨海水庫胖頭魚放養面積達到3萬畝,年產量近千噸。
無飼料投喂、純天然放養的水庫胖頭魚有機綠色、品質上乘,已連續六年通過有機食品認證,并獲得浙江省農博會金獎,成為當地餐飲的主打菜品。
近年來,臨海深入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持續推進漁業綠色、安全、融合、開放、規范發展,促進綠色興漁、質量興漁、品牌強漁。2019年,臨海繼續創建漁業特色品牌,依托當地“港、島、涂、景、漁”等資源優勢,以東磯列島“三大島”(東磯島、田岙島、雀兒岙島)為中心,輻射整個沿海區域,打造“中國休閑海釣之都”,建成宏野、黃富岙休閑漁業重點基地,形成“休閑海釣+漁業生產+濱海旅游”產業鏈,為傳統漁村的漁民轉產轉業打下良好基礎。
借此次全國白對蝦產業綠色發展大會召開的契機,臨海市將以“臨海對蝦”產業為引領,繼續加強區域漁業公共品牌創建,依靠生態養殖、休閑漁業、特色漁村等發展,做活漁業文章,走出一條魚民致富的新路子。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