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我國處于東海海域的江浙沿海、處于北部灣海域的廣西沿海一帶,不少漁船都出現“趴窩”現象,就算還未進入休漁期,但部分碼頭已早早停了大量漁船,部分港口漁船在休漁期前一個月的停泊量就已超過七成。有漁民反饋,今年春節過后也有不少漁船一直沒有出海作業過。海洋捕撈業一直利潤不低,但為何出現漁民不愿出海的情況?業內指出,最關鍵的原因就是油補政策的改變。據悉,由于不少漁民的漁船都是通過船貸得來,一艘40-50米的拖網船要分8年還款,每個月還款6萬多元,但在2016年之前,油補政策為每1000瓦補助1600元,以上述規格的漁船為例,每年可得補貼70-80萬元,因此還是有不少漁民處于盈利狀態,同時也吸引不少勞動者貸款造船進入捕撈行業。但2016年后,油補政策油調整為按照船的長度和漁業天數進行補貼,并逐年遞減,導致船主年補貼金額驟降至10萬元左右。同時,國內不少地區于2019年起,已正式停止對老舊漁船發放油補。
另外,高昂的人工成本也使漁民進退兩難。以廣西北海地區為例:一艘40-50米的拖網船每次出海油錢就要30幾萬,一條船至少要配置8個人,人工大概為:普通水手6500/月、輪工8500/月、船長12000/月,每月的伙食費也需4000-5000元,每次裝冰5噸,需要1萬元左右,再加上漁網錢和漁船折舊成本,一條船,出一次海的成本就超過了40萬。因此,各項高昂成本的疊加導致最近兩年以來,南、北方不少沿海地區的漁民都被迫開始轉型,進入海水養殖業。
據悉,自去年起,北方地區就已有不少漁民紛紛轉向水產養殖,除去渤海灣周邊的傳統養殖項目之外,最遠的甚至走到海南,利用當地的優質養殖條件發展相應水產項目,而南方地區也有部分船主將自己漁船抵押或者轉手,果斷進入海水養殖行業,嘗試走出新的路。其中,金鯧魚、藍子魚、石斑魚、海參、扇貝等等,都是漁民們熱衷試水的養殖品種。業內介紹,最近兩年以來,兩廣沿海一帶的金鯧魚、藍子魚等品種的養殖規模都在持續擴大,尤其是今年,雖然病害及天氣因素還是經常影響,但并無大災出現,因此行情總體上雖然有所起伏,但養殖利潤空間仍然存在。
數據顯示,近期華南地區藍子魚價格較好,8月上旬至9月上旬期間,10條/斤規格的收購價都保持在20-21元/斤的范圍內,直接走農貿市場的售價可以賣到30元/斤;而金鯧魚方面,截至9月初,1.6-2斤規格的收購價已達16-17元/斤,5-6兩規格的12.5-13.0元/斤,6-8兩的14-15元/斤;另外,由于進入中秋備貨期,近日華南一帶1-1.6斤規格的珍珠斑報價漲至30.5元/斤,1.6-2斤規格的報價為25.5元/斤,比8月下旬期間有3元左右的漲幅。業內介紹,由于中秋已經臨近,最近養殖戶出魚開始逐漸增多,但價格并未出現明顯的走低跡象,豬瘟疫情導致目前全國范圍內的消費者對水產品的青睞達到歷史最高點,利好行情仍在延續。
專家指出,從捕撈逐漸轉向養殖,不僅僅是水產業結構的轉型發展,也可帶動“失海失地”的漁民致富。同時,由于最近幾十年以來,人類向海洋索取一直增加,導致近海漁業資源枯竭,但人類對高蛋白食物的需求有增無減,因此從捕撈向養殖轉型也是解決這個矛盾的主要方法,也是水產業未來的必由之路。可以預見,未來十年內,還會有更多漁民轉型,從“向海洋索取”轉變為“為海洋付出”。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獨家報道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